日慈:以创新应对连续挑战
2022-07-07


image.png



01


请先看一段来自日慈项目学校的视频:


image.png

这段视频是一堂「自我认知」主题课程的片段,通过活动让小朋友们发现自己的闪光点然后分享出来,帮助大家增加自信。


下面就跟随张真的分享一起来认识下日慈吧~


Q1

图片

日慈是一家什么机构?


张真:日慈公益基金会是国内首家专注于促进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和幸福生活的公益组织,目前有两个核心品牌项目,心灵魔法学院和心益计划,为了能够促进项目的专业化的发展成立了日慈心智素养研究院,主要负责项目的产品设计、培训研发,以及针对整个儿童心理议题的研究和相关的项目评估工作,如《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公益领域扫描报告(2021)》等。日慈的所有项目已经服务了将近 34 万的乡村孩子


Q2

图片

日慈为什么关注儿童心理健康议题?


张真:这个起源于日慈成立之初的那两年,一开始日慈是做助学,在助学的过程当中,也会给老师提供一些积极心理学方面的培训,参加完培训的老师反馈说觉得这样的心理培训可以帮助他自己减压、变得更加积极,有一些正面作用,但老师们觉得很难转化为课程给到学生。


另外,在走访的过程中,老师还普遍反馈学生有这样那样的一些情况:比如学生很多时候不敢举手发言,也不太敢与其他同学交往,特别缺乏自信,甚至有的变得越来越孤僻;还有一些学生在情绪控制方面会有问题,比如一言不合就跟同学起冲突甚至是有肢体上的冲突。老师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中感知到了这些问题,知道孩子们心理层面是需要一些支持的。所以向我们提出,日慈能不能有一套课程,在班级这样一个场景去实施来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但同时很多老师跟我们反馈的另一个情况是,觉得自己不是心理学专业的,做不了心理健康教育这么一个专业的活。


我们就思考,到底应该怎样去应对这个问题。同时我们也看了很多文献,发现乡村孩子发生心理问题的风险确实是要大于城市的孩子,比如抑郁症状的流行率在乡村就达到了20%,在城市这个比例是 16% -17%,其中半数左右的心理问题都出现在 14 岁之前,也就是说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前,是需要做很多心理层面的引导教育的工作的。比如说,因为一些事情遭受到了误解,或者努力了很久但是考得不是很理想,这些其实都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大大小小的一些伤口,但在传统的教育中并没有去教授我们的孩子当遇到这些心理伤口的时候该怎么去愈合,或者说我们没有去教孩子怎么生长出自我愈合的一个能力。所以经过思考,我们就决定把视角放在预防端。


Q3

图片

日慈是怎么做的?


张真:全国目前有9500 多万的乡镇义务教育的在校生,将近 700 万的农村的留守儿童,这个人口是非常庞大的。如果我们想开展儿童心理预防端的项目,规模化也是我们在项目设计之初就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最后综合了需求以及我们面临的社会整体的现实,最终形成了一个三步走的项目模式。


图片


首先前端是做课程及配套的培训产品的研发,在中端通过教师群体去做课程的落地,同时我们的运营团队会做非常多的教师社群运营和教师赋能工作。在末端我们长期开展的一项工作是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进行项目或课程的优化,保持项目和课程产品等在一个持续的迭代过程中越做越好,项目的效果也会越来越显著。


根据这样一个三步走的模型,可以看出来,最核心的产品就是课程,目前分小学低年级、高年级和初中,共研发了 14 套心理健康课程。课程采用了社会情感学习 (SEL)作为理论基础三个核心主题源于我们在走访和老师访谈的过程中,老师提出的最迫切需求的三个方面:自我认知、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


图片日慈开发的课程


2017 年项目刚开始时,日慈的课程体系还没有非常丰富,只开发了三四个课程包。当时我们也不具有任何的乡村教育局或学校资源,所以在项目推广层面遇到了非常大的难题,而且当时我们还有一个迷思,就是觉得乡村老师已经非常忙了,可能没有余力或者没有心思再给孩子们开设一门心理健康课程,并且项目又不给老师提供任何费用,没有物质方面的激励,所以我们就想当然地认为在编的老师不太有意愿来做这样一件事情,当时主要是通过美丽中国和为华而教在支教老师中招募日慈课程的授课老师。


这个过程中我们主要提供课程资源,以及老师在授课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我们会通过微信给老师答疑。就这样,2017 年我们一共服务了 122 名老师,超过 1 万名的孩子上了日慈的心理课程。


在接下来一年半的执行过程中,我们发现项目存在非常大的一个问题,就是项目的持续性是非常弱的,而且投入产出比并不是很高。这主要体现在支教老师虽然支教两年,但基本上所有的支教老师只能有一学期去开设我们的心理健康课程。新老师来了后熟悉我们的项目是需要项目人员给予非常多的支持的,支持了一学期之后,好不容易老师熟悉项目了、也熟悉课程授课方式之后,又不能够再继续开课了,对于日慈来说,这个运营成本就非常非常高。


另外一个问题是,因为项目落地的学校是美丽中国和为华而教的合作校,如果我们想要走访,想实地去看这些孩子和老师的授课情况的话,中间会有一个比较复杂的沟通流程,得到同意之后我们才能去项目点走访。不能实际地去接触到老师和学生看到他们课堂的实际情况,对于我们再去做项目的改进来说是非常大的一个挑战,就感觉没有一个方向感。


Q4

图片

此时日慈通过支教老师解决了有人上课的问题,可他们只能教1个学期,项目每学期都要重新招募培训新的教师,也很难给学生提供逐年持续进阶的心理素养教育,怎么办?


张真:我们直接改变了策略,觉得无路可走的时候,也许是因为这条路根本就走不通。


日慈团队当时就跳出来看,是不是一开始我们的假设就错了,当时我们假设在编的老师没有精力开课,支教老师有精力能够把课上好。也许在编老师是有意愿的,是有能力的。所以我们就决定去尝试一个新的路径,看看是不是能够帮我们更快更好地去到达我们的那个目标点。


这就到了项目的一个新的阶段,就是 2018 年的秋季学期,我们招募了将近 100 名的乡村教师开始通过这些在编老师去实施日慈的课程。同时从 18 年秋季学期开始,也逐步为老师提供一些线上的培训,因为项目团队反馈说老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共性问题需要我们的研发人员去做解答,比如如何备课、一些课程的重点是怎样的等等。在 18 年秋季学期,我们也开始去走访,去实地看开展日慈课程的课堂是怎样的、老师们在授课的过程当中会存在哪些困难、孩子在课堂上的感受是怎样的。


到了 2019 年,我们发现乡村在编老师不仅授课是有意愿的,还非常有「带货」能力,会推荐身边的老师来参与我们的项目。当时我们的主要运营方式是微信群,从下面的图可以看出一个秋季学期有非常多的教师群需要去运营,日慈的项目人员每天就像客服一样,老师有任何问题,第一时间在群里面给老师解答。


图片

图右侧是日慈运营的教师微信群


这些自主来申领的个体老师是带着需求来的,他们的自主性和学习意愿非常强。到后期有一些老师上课有经验了,还能够在我们的线上培训中给其他老师做一些经验分享。


但这个模式也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就是项目的规模增长是非常有限的。同时我们会发现更大的一个挑战是即使深度运营,老师依然会流失,每学期个体老师的流失率是难以持续降低的,比如说一开始老师的流失率是在50%,我们努力又降到了40%,然后再努力降到30%。但是我们会发现 30% 就已经是个关卡了,我们再怎么努力,这些老师都是会流失。


Q5

图片

即使深度运营教师社群,教师依然在流失,为什么?


张真:当时面对老师流失这个问题,我们访谈了一些老师,希望去探究背后的原因。有一些老师是因为一些不可抗力的因素,比如说怀孕了要生小孩,另一方面就是有些老师是因为环境的问题,比如校长不支持,觉得为什么不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去给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浪费课堂时间去做这样一件事情。这样的情况就说明老师开课他是有阻力的。还有一些老师是整个学校就只有他一个人在上这个课,觉得挺孤单的,没有一种氛围感,所以他坚持不下去。我们就开始思考,怎么去解决在校园这个环境层面上的问题。


当时想到的一个点就是去发展县域模式,在一个片区落地项目,这样在学校层面、在周边学校层面老师们都在授课,就会营造一个非常积极的授课环境,同时这些老师互相之间也可以有交流。另外这样的情况下,老师如果做得好,其实是被校长、教育局认可的,老师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就更有动力去持续开展课程。日慈项目一个非常核心的关键点就是,希望学生持续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所以让老师持续地开展课程,是我们团队在一直努力的一个目标。


Q6

图片

随着教师的用户增长,3名工作人员支持这些教师时压力山大,既要管理教师参与项目的流程,还要不断回应教师的提问,怎么才能更高效地支持老师,如何突破教师运营规模的瓶颈?


张真:我们一开始是纯人力做运营,又都是一些重复性的工作,这样的效率是很低的,项目人员做久了倦怠感也会比较高。于是我们开始做了一些策略的优化,搭建了项目配套的小程序,把一些重复性的动作交给小程序去做,用数字化的手段去提升项目管理的效率。小程序能够一站式地解决老师参与项目的流程问题,比如一开始的课程申领,我们把一些课程配套的培训视频上架到小程序,老师就可以去自行观看,以及老师在收到资料之后的签收、每节课上完后和一学期上完之后的结课反馈,都可以在这个小程序上完成。这个小程序还有一个互动区,老师有任何的上课感想、照片都可以发在互动区跟其他老师互动,也增强了我们授课教师之间的一些联系。


图片

图:小程序使用场景


同时探索的县域模式也在某种程度上减低了我们的运营压力。因为我们是跟教育局一起运营,就不需要项目人员一个一个去跟进老师,整体跟教育局协力起来是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


2019年的秋季学期,我们在陕西泾阳县正式拓展了第一个县域合作,在全县十几所学校的五年级到初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搭建一个心智素养教育实践基地。就是在县域模式的这个阶段,我们老师的规模非常快速地增长,从原来的一两百左右一下子到 2020 年全年有 800 多名, 2021 年有 3000 多名老师。


我们非常欣喜地发现,县域推广的另一个好的地方是,原来一个老师只负责一个班级的授课,但在县域模式的支持下,一个老师可以承担几个班级的授课,在师生比上是有一些提升的。


Q7

图片

当日慈开始与政府进行县域合作,行政力量强大,但是从教师整体来看,开展心理素养教育的动力却不足了,怎么办?


张真:在与地方教育局的合作之下,日慈可以非常快速地推动项目的落地。当然还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自上而下去推广的话,老师的调动是稍微有点困难的。接下来的工作主要做的努力就是去推动校长和教师的意识的转变,更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


我们今年开始更多地去做教师的赋能工作,把日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传递给老师。原来我们对老师的定位更多的是我们课程的递送者,我们支持他们只是为了能够服务到孩子,但现在我们把老师也作为我们项目核心的服务对象之一,让老师们更有动力地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我们未来也会超越课程,希望在我们的培育下,有更多老师去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去提升自己的社会情感能力,同时也能够带动周边越来越多的老师去做社会情感能力的提升。有这样一批幸福的老师出现,其实是能够培育到更多幸福的孩子。



02


活动中,参会的小伙伴们还进行了小组讨论及问答互动,以下为大家带来的是互动问答的精彩内容


图片

提问

图片

以创新迎接挑战,那在工作实际开展过程当中,如何保持创新的思维以及方式去思考和行动?


张真:我们是在日慈的整个团队中,营造一个创新的文化。


首先,创新驱动是我们机构的一个核心价值观。日慈成立了心智素养研究院,主要负责的就是整个机构非常核心的创新的工作,比如产品的创新,一些新方向的探索等等,同时也带动了项目的创新。 


对于创新的理解,我们不认为创新它仅仅意味着一个从无到有的发明,在原有的基础上去做一些优化改进和迭代,这都是创新。所以日慈的项目小伙伴会在一个项目阶段结束之后做复盘、梳理,看看现阶段有哪些问题,然后基于这些问题,去梳理改进的策略。 比如在与教育局合作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老师们开不了课的一个原因是教育局没有安排课时,日慈的项目人员在跟教育局的接触中就会去沟通课时问题。之后与新合作的教育局在前期确定彼此意向的过程中,就会明确给老师提供课时是一个必要条件。这样就确保了我们在后续项目开展的过程中不会再遇到同样的问题。 


第二点,很重要的是我们要有接纳错误的能力。因为有一些尝试它很可能会失败,所以团队就会考虑这个尝试大概的成本是多少,如果在机构的承受范围内,那我们就可以去试试看。这样大家去做新的尝试时就不会畏手畏脚。在机构层面,只要不伤害到我们的服务对象,不对我们机构的项目和声誉带来损失,我觉得是OK的,对这样的创新持一种鼓励的态度。 


同时我觉得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非常注重通过监测评估和数据来指引创新的方向。因为创新并不是漫无目的的一拍脑袋——「我觉得我要做什么样的创新」,创新是以解决项目问题为导向的。日慈的评估专员会从数据统计中发现项目的问题到底在哪里,我最近刚和同济的伙伴交流,我们从数据中发现有一个低年级的课程包申领数量非常少,那低年级的课程包就可能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就去访谈低年级课程包的授课老师,搞清楚问题在哪里,然后去做课程的优化。


还有一个例子,在项目运营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一段时间老师的培训上座率不高,项目人员在走访过程中发现,原来老师有时候不看群消息就不知道有这些培训,那么我们在项目中就增加了更多前置提醒的环节,培训开展前一周内也会提醒两三次,老师的上座率明显提升了很多。 其实是在这些细节、流程上面要保持创新,这些创新都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且是基于我们项目已有的数据和一些访谈,或者评估结果去做的。


图片

图:老师在班里开展日慈课程的场景


图片

提问

图片

日慈是如何管理授课教师团队的?




张真:首先是我们自己不太会去说我们是在管理老师,因为这样会有一个上下级的感受,日慈要做的是教师社群的运营,或者说是教师赋能、教师支持,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的底层想法是——我们是做服务,是服务老师的一群人,老师是接受服务的对象,我们要让老师满意才可以,这个角色定位是不一样的。


社群运营是教育类项目需要花非常大力气去做的一件事情,日慈整个运营团队目前有四个人,他们在做的一件事情是去跟老师产生连结,去探索老师的需求,然后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支持。我们在整个项目周期内会有日常的答疑沟通、走访,走访不到的老师,会有电话的回访,去了解老师们的状态、他们对项目的想法、他们遇到的疑惑和挑战等,我们会在接下来的项目中去做一些回应。


在运营过程中,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我自己总结下来的经验,就是教师社群的运营也是符合二八原则的,我们一定要去抓那20%非常优秀的种子老师,项目未来的发展跟这些种子老师是息息相关的。他们相当于项目的一批忠粉,要把忠粉稳固好才能够发展更多的粉丝。有的老师甚至能把我们的项目推广到整个县,这些忠粉老师的力量不可小觑。


另外一点就是,这些种子老师也能够参与到给其他老师赋能的过程中。他们在我们的眼里是未来的服务者,这些老师当下服务的是孩子,未来可以服务其他更多的老师。所以我们一定要去深入地思考我们怎么能把这些服务者服务好,让他们能够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去支持其他老师。比如有些老师在我们的线下培训中能担任助教,在线上培训中分享自己的优秀经验,在教师成长小组可以做协作者或观察员,还能帮一些新老师解答疑惑等等,这些非常优秀的老师能发挥很大的作用。


还有一些处于腰部的老师,我们在走访的过程中发现,如果能对他们多一些关注,把他们往上拉一拉,可能就能蹦到这个金字塔的顶尖,成为非常优秀的那波老师。这就需要我们在运营的过程中去及时发现这些腰部有潜力的老师。


对于底部的老师,在任何项目中都会存在,可能会占到项目老师的50%到60%,我们对他们就维持基线运营。这些老师如果提出来一些问题或者需求,我们项目可以比较快捷地满足的话,我们也可以去满足,但是不会过多的去关注。因为有时候过多的关注,这些老师也会觉得很困扰,有的老师就是想把这门课上好就好了,不需要过多的支持。


区域的教师运营又是另外一套体系,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会引导教育局去注重表彰、激励,来激发老师的授课动力。比如会跟教育局沟通,希望把日慈心智课程授课的优秀老师纳入到教育局每年的表彰体系中。我们通过评估报告,很快地能看出来哪些老师授课好,我们会给教育局分享评估结果,用数据来证实这些老师上得多好,这样教育局也会觉得老师表现非常优秀。而不是我们口头和教育局说希望他们去表彰老师他们就去做了。


在陕西泾阳,教育局每年都会表彰日慈项目中非常优秀的老师,会给老师颁发奖状和奖金。虽然钱是有限的,但也是教育局努力申请到的经费,老师就会觉得自己被认可了。日慈在这个过程中就是一直在推动教育局做老师的表彰,我们觉着老师如果没有得到认可的话,他们的动力续航是不足的。


图片

图:日慈携手泾阳县教育局设立

「心智素养教育实践基地」的揭牌仪式


评估报告是每个老师上了多少节课、他的学生的进步是怎么样的,是这样的内容吗?

图片
图片

追问


张真:对,我们会根据老师出一个上课学生前后测的情况分析,看每个老师的授课效果,还有老师日常和我们的沟通情况、参加培训的次数等,项目人员会做一个汇总统计给到教育局,教育局就能看到哪些老师是真的非常努力的。


日慈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公益组织,通常公益组织在跟教育局对话的时候,会觉得我们没有那么大的话语权,你是怎么要求人家提供奖金的呢?还有安排课时、给表彰,这些你觉得是什么可以让你有底气去和教育局做这样的沟通呢?

图片
图片

追问


张真:让教育局给老师发奖金不是我们硬性要求的,我们当时只是想给老师一些精神鼓励和表彰。后来可能也是教育局在跟我们合作一两年的过程中,确实看到了老师很认真地在授课,看到了效果,教育局也愿意给老师一些物质支持和鼓励。


另外为什么我们会要求教育局一定要给老师安排上日慈课程的课时,这个来源于我们项目的教训,如果不给安排课时,我们做了教师培训,老师依然是无法落地课程的。班主任可能还好操作一点,如果这个老师不是班主任,安排课时是相对比较困难的。


育局也想看到效果,所以也会综合考量我们的一些需求。而且对教育局来说可能这个也不是一个特别难的事情,所以在后面开展项目的时候我们就会前置去沟通这样一些必备的条件。


图片

提问

图片

关于教师社群运营的小程序,日慈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吗?


张真:我们会通过日慈的小程序跟进老师的授课情况,促进老师的分享和互动。这个小程序有一个积分体系,比如老师观看了培训视频、在小程序的互动区分享教学日常、参与评估、填写结课反馈表等等,这些事情只要做了都会有相应的积分。到了年末,积分可以兑换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料、给学生的一些小奖品等。


我们每年暑期还会有一个游学营,也是可以用积分兑换的,游学营是持续5天的深度的工作坊加上1天的游玩,很多乡村老师觉着这个活动对他们是一个非常大的鼓励和支持,会非常积极地攒积分来兑换。


这个小程序的打磨其实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我们从19年开始打磨了半年,第一个小程序才出来。然后我们又在整个过程中去做优化迭代,想要升级一个2.0的版本。


在这个打磨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项目要去做整体的流程梳理还有一些标准化的梳理,然后再看哪些流程适合放到小程序上,如果和项目流程不吻合,就会出现小程序用到中间产生各种各样问题的状态。当然如果能够前置想到一些未来可能会有需求的功能,是非常好的,比如看板功能,它能够自动形成一些数据矩阵,可以一下子看到比如各区域、各学校的一些整体数据,这对于项目也是有指南针作用的。我们把能放到小程序上的一些流程性的东西都放到小程序上,把项目人员解放出来去做连结教师的事情。


图片

图:日慈的教师暑期游学营活动



图片


  分享人介绍  —


图片


张真,日慈公益基金会秘书长,中级社工师,国际项目管理专业人士资格认证,2020福布斯中国30U30,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社会工作硕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学士。从业6余年,在乡村教育和儿童心理健康领域有丰富的项目设计和执行经验,策划并发布了《疫过天晴——中小学校园复课心理支持手册(供学校教师使用)》和《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公益领域扫描报告》。



 相关阅读 


转载 | 对话日慈张真:乡村儿童需要积极心理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