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楼三楼,五年级的小强站在窄窄的走廊栏杆上,在近10米高的边缘,像走平衡木似的走了三圈,老师发现后赶紧将他拉了下来。
这次惊险事件引起了全校关注,大家都觉得小强有心理问题,田利平老师感到非常震惊:「这孩子上三年级的时候我教过,当时他很活泼开朗,短短两年时间怎么会变成这样?」
在跟小强班主任散步时,她了解到小强上课时经常无缘无故乱发脾气,踢别人的桌子、摔同学的书本,大家都对他见而远之。
田利平老师很想帮助小强,却很无助,找不到适合的方法。直到2021年5月,田老师开始负责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我终于可以以心理健康老师的身份,深入帮助一些情绪不稳定,甚至比较偏激的孩子了。」
让留守儿童与父母多沟通
田利平老师任教的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涛圩镇上游完全小学比较偏远,与广西交界,距离县城有一个多小时的路程。
学生几乎都来自附近的农村,有一半以上都是留守儿童,爸爸妈妈大多到广东打工,把孩子留在村里让爷爷奶奶带着。孩子们上到三年级,就要和其他村小来的同学一起重新编班。
身兼学校的心理健康老师、年级组长、班主任、英语老师多重身份,田老师在和学生接触过程中发现,爸爸妈妈不在身边的孩子,表现往往偏向两个极端。一部分学生比较自卑、话很少,不敢举手回答问题,不敢主动与人交流;还有部分留守儿童恰恰相反,他们在课堂上比较活跃,渴望引起老师的关注,却又不懂得用合适的方法,总是调皮捣蛋。
非留守的孩子,父母常常关心他们的学习情况,遇到问题他们也会主动问老师,在家校共育中,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习惯都比较好。
为了拉近孩子们与父母的距离,在父亲节母亲节等节日,田老师会让孩子们回家后给爸爸妈妈打电话,说一声:「您辛苦了,我爱你!」
爸爸妈妈在家里的学生,田老师就让他们当面向父母表达爱,给予爱的拥抱。
当学生取得很大进步,田老师就在他面前打电话给家长,表扬过后,将电话递给孩子,让他多跟爸妈沟通。
在心理课上,
他们认可了自己
刚开始担任学校的心理健康老师时,田老师有些迷茫,并不清楚心理健康要做什么,也没有真正针对孩子年龄特点的心理课程。
暑假时,田老师在心育群里看到日慈心智素养课程的介绍,马上就申请了。开学初收到课程包之后,田老师把心智素养课程的简介做成课件,在学校培训时介绍给班主任老师。
第一个学期,十几位班主任初步了解心智素养课程后,填写了申请表,到了第二个学期,老师们感到特别受用,又继续申请,如今,学校有里一半的班级都在上心理课。
■ 田老师的心智素养课堂 ■
基本上每一次做培训或活动,田老师都会推荐日慈的心理课程:「我们十几个老师尽量用自己的言行和孩子们的改变,来影响更多班主任老师和学生。」
在给三年级学生上《乐群包》中《拥抱不一样》一课时,田老师给大家讲奇迹男孩奥吉的故事,引导孩子们思考,当「和你不一样」的人出现在班级里,可以通过什么方式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和交往。
班上有一位女孩小颖,由于出生缺陷,说话时发音不清晰,若不用心听,很难听懂她说的话。上课时,她的纪律也不太好,班上的学生都不怎么喜欢跟她玩。
在心理课《拥抱不一样》中听了奥吉的故事,田老师说到不一样的孩子时,同学们似乎感受到,「小颖可能跟我们不一样,但我们要接纳她,她也一样有交友的权利,一样可以跟我们玩游戏。」
下课后,几个女孩子手拉着手来到小颖跟前,带她去走廊跳绳。虽然小颖跳绳时出了很多次错,她们都很耐心地教她玩。
哪怕在交往过程中会有一些矛盾,但这几位女孩都乐意去接纳,经过磨合之后,又在一块玩了。
每一次田老师说今天要上心智素养课,小颖脸上都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 田老师的心智素养课堂 ■
上英语课时,田老师会更多地给予学生肯定,哪怕他们说得不好,都鼓励他们大胆地说。
有一次,田老师在英语课上让大家以「开火车」的形式说英语单词,当轮到小颖时,田老师让她轻轻地说,她的嘴巴微微动了一下。
「真好听,很标准,如果下次你可以大声一点,让其他同学听到你这么标准的声音的话,老师会更喜欢。」渐渐地,在田老师鼓励下,小颖从不出声到一点点声音,直至敢于开口说第一句英语。
在英语课和心智素养课上,小颖都比较积极主动,温暖的班级氛围,给了她极大的安全感。
之前在村小上一二年级,小颖很少和老师交流,也不会跟家人说起学校的事情。「我特别喜欢田老师上课!」来到涛圩镇上游完小上三年级,她会开心地同妈妈分享学校的情况,以及朋友之间的趣事。
■ 自信糖果罐 ■
在《积极自我》课程中,有一节课《自信糖果罐》,田老师给每一位同学都打印好「糖果罐」的图片,让孩子们思考自己的特质和做得特别棒的事,并和同学交流,告诉对方自己最欣赏最喜欢TA的点。
然后,同学们将填写好的「自信糖果」贴在自己的「糖果罐」里,并在其中一颗「自信糖果」写上朋友的优点,送给TA。
■ 孩子们在制作自信糖果 ■
小卫平常自卑内向,但字写得非常好看,同桌送给他一颗「自信糖果」,上面写着:我最喜欢你的一点是「你的字写得很漂亮很认真」。
收到这颗「自信糖果」,他很开心,在日记本上写道:「我从来没有觉得我的字写得很好看,但是这一次,我觉得是真的挺好看的。」
翻阅了小卫的日记,田老师很感慨:「很多时候他们本身就有这样的优点,但是自己没发现,很多农村孩子在父母拿『别人家的孩子』的对比中变得自卑。当我们上完这些课程之后,他们会自己慢慢地去探索、去观察、去思考,然后变得更积极、更自信。」
优势手环
田老师仍记得刚成为三年级一个班的班主任时,本校和村小的学生重组分班后,孩子们彼此间比较陌生,想交朋友却不知该如何表达。
第一个月,田老师一到办公室,总会有很多学生来告状,她就像包青天断案一样,跟孩子们梳理谁对谁错。
学习了《乐群包》之后,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了很多交友方式和交友策略,懂得了应该怎样包容他人。
渐渐地,田老师班里的学生都相处得比较融洽,班级变得更加团结,更有凝聚力,偶尔有一些小矛盾,他们都能自己解决,「其他班级还有告状的现象,我们班就没有了。」
我理解你的感受
在给孩子们上心智素养课过程中,田老师自己也有所受益。当事情多繁忙时,如果走进教室发现学生们很闹腾,她也许会忍不住爆发。
当田老师上了《赶走喷火龙》一课,带着孩子们一起探索调节情绪的方法,她也在深入思考,「我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调节情绪,尽量不要让我的负面情绪影响到孩子们,在教给学生之前,自己要先把方法运用好。」
在自己班上了《赶走喷火龙》这节课,田老师感觉很受用,效果不错,便有了新的想法。
田老师给每位班主任老师发了一个共享文档,让他们填写班上情绪控制不是很好,或有攻击性、偏激性行为的学生。
做完排查,田老师找了一天午休时间,把这些孩子召集起来,特意给他们上《赶走喷火龙》。
跳一跳、停一停、抱一抱、画一画、深呼吸、听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同学们结合绘本故事和自己平时的做法,总结了一些平复情绪的方法,并制作「小熊爪」,一起体验相关技巧。
「孩子们通过绘本故事和体验练习,掌握了一些平复情绪和冲突处理的策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在学校的公开课上,之前田老师一直都是上英语课,最近几次她挑战上心理课,邀请校长、老师们来听课,每一次上完,都有不一样的收获。
学校里给学生上心智素养课的老师有一个叫「日慈小组」的微信群,在线下,「日慈小组」的老师们会进行听评课,交流上心理课的方法和感受。
「我们把日慈心理课作为一项教研活动去开展,每个学期进行赛课,赛课时我会鼓励日慈小组的老师上心理课,让更多班主任看到。」
身为学校心理健康老师,每个学期田老师都要开展教师培训、学生的心理健康讲座、个案辅导、团体辅导及心理健康排查等工作。
后来,田老师在课余时间参加了日慈第一期助人技术共学小组活动,在三位专业老师指导下,来自全国各省的9位老师在一个半月时间里学习倾听、重述、情感反映,还有针对情感的开放式提问等助人技术,每一个助人技术都从理论到实践中习得。
回想起当时与老师们通过电脑屏幕「面对面」练习,田老师说:「每位学员都很真诚,那一个多月里我学的每一个技术,都在与孩子们做咨询时运用到。运用这些助人技术和孩子交谈,他们也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他们能感受到老师对他的接纳,包容和理解。」
到第二期助人技术共学小组时,田老师成为了「协作者」,帮助新学员练习助人技术,与第一期相比,她又有了新的进步与成长。
有一次,田老师在学校心理咨询室值班,一位六年级的女孩子过来找她,诉说了许多妈妈偏心妹妹的例子,很委屈。换做以前,田老师可能会开启说教模式,但这一次,她认真地倾听女孩说的每一句话,不时点头表示「我理解你的感受」。
当女孩讲到伤心处,田老师的表情也随之变化,她讲完之后,开心地拉着田老师的手说:「田老师,你真的很懂我。」
「其实我什么都没做,只是静静地听她说。比起说教,此时她更加需要的是认真倾听。之后的几个星期,她都会来找我聊天,她跟朋友说,最喜欢和田老师聊天了。在聊天过程中,她逐渐发现,其实自己很爱妈妈和妹妹。」
除了面对面个案辅导,学校还开设了「心语信箱」,回想起参与共学活动的时光,她说那时收到的信是最多的,「基本上每次值班都能收到满满的信件,那种成就感是比收到工资短信还要满足的。」
孩子们将不愿跟父母、老师、同学讲的话,都写在信中,而田老师也会抽空先回急需回复的信,将鼓励的字条放进精心挑选的信封里,亲自送到学生手上。
有一回,一位平时不怎么说话的孩子早上收到田老师写的回信后,开心了一整天,上课时居然举手回答问题了。
许多心理健康工作,田老师都要加班来做,心理健康工作看起来简单,但其实又不简单,甚至有时候会个案反弹,个案辅导一坐下来就是一两个小时,会花很多时间,「但每次做完个案辅导,倾听了孩子们内心的声音,他们会觉得自己好像被治愈了。虽然做这一切需要投入很多精力和时间,但看到学生那一张张笑脸,就会觉得所做的一切都值得。」
对孩子们的期待,田老师希望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学习就好:「不用过多在意别人的眼光,做自己就好,让自己积极乐观,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生理和心理健康的人。」
校园里,孩子们看到田老师从远处走过来,热情地向她打招呼,有的主动奔向她,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拥抱。
正是这份双向奔赴的热爱,让她在心育工作中一如既往地坚守着。
* 田老师为小红花梦想心晴计划项目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