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胖猫」在重庆江边纵身一跃,将自己的生命永远定格在21岁。
「胖猫」是一位游戏代练,在简陋的出租屋里不分昼夜地接单赚钱,只舍得吃10来块钱的外卖。
在两年时间里,他前前后后给「女友」谭某转账高达51万元,最终却遭遇冷暴力、PUA,直至分手。
绝望的「胖猫」,感觉整个世界都崩塌了。

爱的渴望
「胖猫事件」在网络上发酵的同时,另一位有着相似悲惨命运的女孩唐文丽也冲上热搜。
年仅17岁的唐文丽生活在破碎的家庭中,在学校里长期遭受校园霸凌, 说普通话被骂太装,无端被骂勾引男人,被同学嘲讽没有爸妈,还向她吐痰、往被子上扔垃圾。
跟一个男孩谈恋爱,本就缺爱的她并没有遇到真爱,「男友」时常对他PUA,不断用粗俗的语言贬低他的自尊,甚至让她去死。
眼见对方不断羞辱打压,这段关系也无望挽回,绝望的唐文丽从3楼一跃而下。
胖猫和唐文丽走到这一步的背后,和他们的原生家庭有着很大关系。
在社会学和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社会支持网络」,指的是个体建立的能够为其提供各种支持的关系网络,这个网络可能包括亲人、好友、邻居、同事等等。这样的支持网络,让个体能够获得情感上的支持、物质上的帮助、信息和建议,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在儿童青少年时期乃至青年阶段,父母都是个体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之一。据网络公开的信息,「胖猫」小时候父母离异,他和父母的关系不太好,主要和姐姐一起生活。
也就是说,胖猫和唐文丽成年之前的支持网络都比较弱,从父母那获得的支持比较少,原生家庭缺乏爱和安全感。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他们缺乏获得爱的健康方式和爱自己的能力。
在朋辈支持方面,也同样不足。毫无保留地付出后,却遭受冷暴力、PUA,顷刻间,他们所依赖的世界分崩离析。
如果他们的身后有足够强大的支持网络,在心灰意冷之时能得到家人的关心,有人拉他们一把,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
据「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分析,「社会支持网络」对个体的福祉和心理健康有着显著的影响。具有牢固支持网络的个体,能够更好地应对压力和困境,他们通常更健康、更快乐,更有能力克服困难。
相反,社会支持网络较弱的个体,更容易感受到孤立、焦虑和失落,难以应对生活中的挑战,甚至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年少日记》:
我不是什么重要的人
「我不是什么重要的人,如果有一天我离开也很快就会被人遗忘……」
最近上映的香港电影《年少日记》,在豆瓣上获得8.5的高分,以成年后的郑老师和他的童年聚焦了家庭教育中的青少年之殇。
郑有俊老师无意间拾得一封没有署名的学生写的遗书,在寻找遗书主人的过程中,尘封已久的痛苦童年记忆也随之打开。
替哥哥实现梦想成为老师的郑有俊,找出那本深藏多年的日记,哥哥用稚嫩的笔触,揭示了原生家庭的创伤。
弟弟郑有俊和哥哥郑有杰原本家境优渥,爸爸郑自雄是声名显赫的大律师,母亲是优雅的家庭主妇。
那一年,哥哥有杰10岁,成绩不好,多门功课不及格甚至留级,钢琴弹得磕磕绊绊。而弟弟有俊却恰恰相反,学习优秀各科全A+,弹得一首好钢琴,是父母的骄傲。
考试不好就打,偷看漫画就撕烂,动不动就骂他是「垃圾」……在父亲郑自雄的眼中,有杰的平庸就是一种耻辱和罪过,哪怕他已经非常努力。就连母亲,也向他丢下一句:「如果我离婚一定是因为你」。
作为一家之主,父亲同样会因琐事对妻子施暴,生怕影响家庭的安定,两兄弟的母亲一直忍气吞声。
有俊在校园典礼中演奏钢琴,此刻父母眼中闪烁着哥哥所不曾拥有过的欣赏和自豪。有杰乖乖地给校长端了一杯水,说了一句:A cup of water.
没想到,在回家的车上,父亲突然对有杰说道:「Glass. 是A glass of water,你不会英语就不要在外面说。」继而狠狠地加上一个词:垃圾!
有杰抑郁失眠,上课睡觉被老师罚站,老师命令他回头时,他满脸是泪。
他不是没有尝试求救,当有杰鼓起勇气让妈妈带自己去看精神科医生,却被妈妈以「疯子才看精神科」敷衍而过。
种种压抑之下,有杰坠落到绝望的深渊里,小小的生命戛然而止。
前文提到的社会支持网络,哥哥有杰在情感性支持、信息性支持和实质性支持上同样非常弱。
一个稳定、支持性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父亲常年打骂、母亲的责备、弟弟的不理解,在这个家,有杰几乎得不到身边人的重视,也看不到自己的价值,最终在日记中写下:「我不是什么重要的人」。

缺爱的家庭:漠视与忽略
家,除了遮风挡雨,还是一个塑造自我的地方。原生家庭对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非常深远,是人格形成的重要部分。
儿童与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人格、认知与情感迅速发展的阶段。对于儿童来说,原生家庭的环境对于其成长发展、和世界建立联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孩子所生活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成员的行为模式与态度,塑造着他们的个性、信念和价值观。
在不良的家庭环境中,孩子会被卷入父母的不良行为模式、沟通模式和情感模式,家庭成员之间情感淡漠、冲突与暴力等都会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行为养成带来消极影响。
有杰和胖猫、唐文丽在童年的家庭环境中,都得不到足够的爱。胖猫自幼父母离婚,与双亲关系疏离,唐文丽同样历经父母早早离异,父母在他们的童年生活中都是缺位的。
而有杰的家,父亲严酷冷漠、母亲软弱、弟弟疏远,也构成了缺乏爱与理解的家庭氛围。
当孩子在一个缺乏爱的环境中成长,父母疏于关心,未能及时发现子女出现问题,或不懂得用恰当的方式与子女沟通、过多使用语言行为暴力,孩子遇到问题也就不愿与父母诉说,或无法诉说。
未被解决的问题、未被看见和安抚的情绪、父母关心支持的缺位也为心理障碍的产生埋下了种子。
■ 《年少日记》剧照 ■
《三联生活周刊》在评论电影《年少日记》时用了这么一句话:「打骂与责罚之外,漠视与忽略才是更要命的帮凶。」
无声的情感虐待与忽视,与打骂、打压一样,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同样深刻的创伤,而它们的伤害却往往不易被父母和其他人觉察到。
情感虐待是损伤儿童情感发展和自我价值感的一系列行为模式,持续的批评、威胁与拒绝,以及不向儿童给予爱、支持与引导等,都构成对儿童的情感虐待。而情感忽视则是对儿童情感需求的不关注,不向儿童提供情感回应与关爱。
如果孩子得不到爱的滋养,他们的人格难以健康成长,内心深处也会留下难以磨平的创伤,影响着日后的生活和人际关系。
■ 《年少日记》剧照 ■
电影中,有杰频繁遭受贬低和惩罚,胖猫和唐文丽也在「对象」的否定打压中变得更为自卑,不断否定自己,在认知上形成了自我否定的固定模式。
一个受伤害的孩子往往会拒绝与他人亲近,对陌生环境充满戒备。即使长大后能力出众,内心也可能经常自我否定、自我贬低,缺乏自信。
心理学家布鲁诺柯曾说过:「爱的果实不仅使人成为更好的人,还使人成为人。」
缺乏爱的孩子长大后,很容易在人际关系中反复受伤,难以打开心扉,成年后也会缺乏自我认同感。

让孩子在爱与被爱中
快乐自信成长
心理学中的「依恋理论」,是一个关于人际关系和情感连接的心理理论。依恋理论认为,婴幼儿在与主要照顾者的互动中形成了一种内部关系模型,影响他们与他人的亲密关系。这些内部模型会在成年后继续影响个体的依恋风格,决定他们在亲密关系中的行为和情感需求。
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依恋关系,是通过亲子间的互动和沟通来建立并维持的。安全型依恋是一种积极的依恋关系,孩子与家长建立了信任、密切、积极的情感关系,家长能够觉察并满足孩子的生理及心理需求。
而不良的依恋关系,会严重阻碍儿童青少年的安全感建立,导致长期的心理健康问题,如自卑、抑郁和社交障碍等。
■ 图片源自网络 ■
人的适应力、压力缓解能力和困境处理能力都与安全型依恋关系有关。有研究表明,若孩子童年时能得到父母高质量的陪伴,拥有安全的依恋关系,长大后更容易让人喜爱,更有自信心和自尊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正向激励和理解包容的教育策略更有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父母的爱和包容、温馨的家庭氛围,能给孩子的成长带来稳稳的安全感,有利于帮助他们提升自我效能感,建立稳定的高自尊和人际关系,提升自我实现的能力和心理抗逆力。
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爱的表达、理解支持、信任和陪伴。要用真切的行动,让孩子感受到「我是被爱着的,我很重要」。
当孩子犯错时,请先安抚他,表达自己对孩子感受的重视,再予以正确的引导,陪他一起纠正错误,解决问题。
当孩子遭遇挫败时,要先以接纳的态度给他注入强心剂,让他感受到「做不到并不代表自己不好」,自己是值得被爱的。同时,要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讲述和分享,给予他们表达的机会和空间。
当孩子得到尊重、肯定和信任,亲子之间的距离也就越来越近。正是这份爱和归属感,塑造出孩子乐观坚韧的性格,遇到困难挑战,也具有披荆斩棘不断前行的勇气。
■ 心智素养课 ■
可在当前社会,乡村儿童群体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家庭教育缺失、情感剥夺、缺乏和大人们的有效沟通、被忽视,再加上乡村师资力量不足、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等因素,导致孩子遭遇的心理危机难以被正视和科学对待,甚至发生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差。
如何帮助乡村儿童守护心理健康,让乡村孩子在成长路上感受到温暖和希望?
日慈公益基金会在发展过程中,意识到心理健康对于儿童成长的意义,采用预防视角,以积极心理学和社会情感学习为理论框架,研发出一套系统、科学、有趣的心智素养课程,持续帮助乡村儿童提升社会情感能力。
同时,通过教师赋能提升一线教师对乡村儿童的关注与支持,建立支持性的校园环境,帮助孩子提升心理韧性,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逆境和挑战。
■ 心智素养课 ■
截至2023年年底,在日慈的公益项目支持下,10000多名一线教师和大学生志愿者将心智素养课程带到全国30余省市的乡村乡镇地区,服务青少年儿童超过70万名。
在心智素养课堂上,孩子们快乐地学习自我认知、情绪管理和关系发展、社会意识等社会情感技能。
■ 心智素养课 ■
一直认为自己没有优点的孩子发现了自己的优势,没有朋友的孩子学会了与人交往,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他们懂得了如何以更好的方式释放情绪和压力。
他们在接纳与被接纳中汲取成长的能量,在倾听的氛围里释放情绪,在团队合作中学会解决冲突和共融,在陪伴支持中学会自我掌控。




心理健康服务不能只关注那些有心理障碍的人群,在前端做好预防,让每个人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幸福生活更为重要,否则悲剧一旦发生,则为时已晚。
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了解、被温柔地对待,愿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在爱与被爱中,带着向阳生长的力量,勇敢地追寻梦想,创造美好的未来!
撰文 | 荟琳
视频 | 王小鹏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