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关怀,帮助青年人找到人生方向的支线任务 | 干货分享
2024-05-24







我们在开发自我关怀系列产品,进行线上调研和内测时,很多同学都对活动中这样一句自我宣言特别有共鸣——「我有权玩耍,放松,不总是追求高效」


大家提到,自己和身边同学现在的生活好像总是排的很满,一件事接着另一件。


很多时候就算并不享受事情本身,或者完成任务后感觉很空虚,也还是忍不住把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


即使偶尔停下来,有空闲可以休息的时间,好像也总是在焦虑和自责,心里有个声音一直在批评自己在「偷懒」「浪费时间」。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或许和大学生所处的人生阶段和成长任务有关。


图片

图源Pixabay


大学之前的阶段,大部分人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有共同或相似的生活轨迹,较少有机会花时间去思考「自我」相关的问题。


进入大学后,人生的可能性变得多种多样,对人的要求也变得维度更丰富。


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未来该走怎样的路?

我该如何与自己和他人相处?

……


在进入社会之前,不止需要积累经验和知识,还需要从最基础、最内在的层面做好准备。


「自我」的韧性与灵活性,变成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因素——


过于严苛的自我要求或者不合理的自我批评,会让大学生变得丧失自主性,缺少对真实自我的看见;


而如果忽视自己的现实目标,在麻木放纵中度过大学时光,也会影响人生长期发展和社会化程度。


在这阶段的成长过程中,「自我关怀」就是一种可以帮助调整「与自己的关系」的极其重要的底层心理能力。


在「成为自己」的过程中,也许「自我关怀」无法帮助大学生解决非常具体的现实问题。


但「自我关怀」可以像温暖的明灯,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接纳真实的自己,与自己和解;「自我关怀」也可以像坚韧的保护伞,抵御困难情景带来的挫败与打击,更好的实现自我潜能。


理解了「自我关怀」的重要性,接下来就为你详细介绍这个关于自我的新概念。


图片

图源Pixabay



 什么是自我关怀?


「自我关怀」就是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学着做自己的好朋友——做自己统一战线的盟友,而非敌人。


不过,把自我关怀当作「用对待好朋友的方式对待自己」,是一种比较简单的理解方式。


更为完整的定义,是由美国心理学家Kristin Neff提出的——她认为自我关怀(self- compassion)是一种能够保护个体远离自我批评、反刍思维的积极的自我认知态度。


自我关怀又称作自我怜悯、自我同情、自我慈悲,是当个体处在困难、挫折、痛苦、失望等不好的情景中时,对自己消极的状态能够保持开放和友善的态度,能够安抚和关心自己的能力。


更为完整的定义涉及了我们在痛苦时所需的三个核心元素:静观当下、人性共通、善待自己。


图片


光看定义可能不好理解,举个常见的栗子。


当你在一次重要的演讲中出现了一个事物,比如忘词了,你感到懊恼,那么静观当下的自我关怀意味着你可以承认这一点,看到这一情绪,而不是去进一步夸大失败,沉浸情绪,或者试图否认这个事实,回避情绪。


当你在忘词的事件中冷静下来之后,人性共通意味着你可以想到:「很多人在演讲的过程中都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都会经历这样的尴尬和自责时刻,这可能是通往自己目标过程中必须经历的‘失败’,并不是只有我不行。」


当这样尴尬的事情结束后,你可能还会对自己进行严厉的批评。但是,善待自己的自我关怀意味着我们会对自己说:「这是一个错误,但这并不意味着你是一个失败的人,每个人都会犯错误,这是学习和成长的一部分。」


自我关怀意味着我们要重新调整我们看待自己的眼光,改善我们和自己的内在关系,获得真正的力量,去过属于自己值得过的人生。


三要素的练习可以在你生活中反复地进行,直到它成为你的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



图片

图源Pixabay


最后,你愿意的话,可以现在就张开双手抱抱自己~


感受自己支持自己的温暖,也开启今日一小步的关怀行动实践。





图片来自pexels

作者:Niex

编辑:YC

排版:火山

审核:Yeesa、茄茄





大家都在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